【People of Hong Kong】非二元性別者陳驚的選擇與不可選擇 (OLO magazine 2023-03-07)

【People of Hong Kong】非二元性別者陳驚的選擇與不可選擇

人一出生,有很多事情好像都已經被預設好,原生家庭、性別和名字等,從孩提時期開始學習社會的普世價值和規範,一步一步走進制度,但路只有一條嗎?我們真的沒有選擇嗎?陳驚,一個香港的性小眾,在他截至目前為止的 38 年生命裡,像歷險故事中的主角破解每個生命的章節,解放被封印的靈魂碎片,把預設的一切逐一砍掉重練,開展他的第二人生。

「陳驚」是真名嗎?

IG全文連結

他,在 30 歲以前寫在身分證上的名字是「陳慧妍」,是他母親在選美節目香港小姐中取得的靈感,也是對女兒的期許。不過,早在中學的時候,他已經對這充滿女性化的名字感到不適,每次在外需要留下名字時,總會把「妍」換成「研」,或是介紹自己的英文名字 Kenn。幾年後,他在大專認識了初戀女友,女孩發現了他的英文名和其姓氏犯了改名大忌,他笑說:「即係 Joe Yeung(遭殃),我是 Kenn Chan,驚青。」有一天,女孩突然喚他「陳驚」,他感覺聽起來很不賴,便從此以這個名字活躍於朋友、性小眾的圈子。

很多性小眾在活動時會報上化名或暱稱,彼此之間也不知道真名,有人認為因此造成一重隔膜,也有人認為這是脫下面具的真實自己,雖然陳驚比較認同第二個說法,但也令他思考何謂真名:「既然大家認為身分證是真,我便去了改名。」身分證上的中文名已換成陳驚,但英文名則保留了原名的英名拼音,他解釋:「因為想留住一部分媽媽幫我改的名字。」現實與虛擬,真名與假名,在性小眾圈子內往往模糊不清,這一步讓他把真實的自己介紹給世界——他,是陳驚。

不是女生,也沒有想成為男生

從前,因為喜歡女生,陳驚一直以為自己是女同志;2015 年,他因為性別友善組織的活動重新思考自己的性別認同,非二元性別的說法亦嶄露頭角,便決定到醫院進行諮詢。「因為我不想做女性,但我也沒有想做男性。」陳驚說,醫生幾乎在第一次見面時已確定其跨性別的狀態,之後根據陳驚的想法,醫生訂下每 15 星期打一次 Labido 荷爾蒙,讓他可以停止月經及為乳房切除手術做準備:「雄性荷爾蒙會改變體脂分布,先打一年可以令乳房切除手術做得更好。」

計劃趕不上變化,陳驚因為一次子宮劇痛緊急送院,更需要打嗎啡才止得住痛楚,檢查後發現有一顆 14 厘米 X 15 厘米的腫瘤,需要開刀切除子宮。之後,因為身體狀況不太適合打荷爾蒙,他說:「令我最困擾的性別不安(月經)已停,所以為了生命安危先停針。」然而,一些身體改變已無法回頭,像已變得低沉的聲音、鬍鬚等,已經成為陳驚的一部分。

人生的選擇與不可選擇

對於人生種種,陳驚的看法是:「我可以選擇自己,但我無法選擇別人的看法,這是人生的課題。」雖然人生漫漫長路,但回顧走過的路時感到充滿愛,笑言若走到人生的最後也無憾:「無論我何時離開,我喜歡的人都清楚知道我愛他們,而且我們之間的愛是雙向的。」佔了目前人生一半的性別平權工作,反而在最後一刻可能已輕於鴻毛:「總會有其他人做,反而最放不下的是有情緒寄託在我身上的人。」無論如何,陳驚深信身邊的人雖然會難過,但一定能因為愛而走出傷心,繼續好好的生活。如果要留下一句話在墓誌銘上,他說:「Be the change。」

人生匆匆數十載,加上我們幸運的生於多元年代,與其把自己束縛在社會框框之中,不如勇敢的為自己再選擇,燦爛的展開生命的 Take 2。

後記:陳驚的生前葬禮展覽

今年 3 月 25 日陳驚將會在兆基創意書院舉辦生前葬禮展覽,他希望觀眾能透過他的視覺看進性小眾的世界。此外,展覽中亦有展出陳驚寫給家人、朋友及平權組織伙伴最後的信,如果想閱讀信件或更立體了解他的人生故事,屆時能入場參觀展覽。

《餘光 Afterglow》展覽

日期:3 月 25 日
時間:下午 1 時至 6 時
地點:兆基創意書院

撰文:梁恩祈
圖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